最近,人人都聽到一個時髦的詞語:工業4.0。自2013年4月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以來,工業4.0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并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物聯網等為代表正在構筑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開放合作的制造業新體系,極大地擴展了制造業創新與發展空間。
德國所謂的工業4.0(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該工業概念預示著未來工廠的高度集成、自動化以及靈活性;工廠將快速、高效出貨,滿足市場需求,是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4.0提出的外部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帶來的刺激,二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使得德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受到挑戰。內部原因是,德國本來就是制造業強國,需要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水平處在較高的水平,二是高效率的創新體系。工業4.0提出的前提是,德國的制造業已經進入工業3.0時代并處于領先地位,自動化和信息化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已廣泛應用。
在工業4.0時代,未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將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不僅僅進行硬件的銷售,而是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這就是軟性制造。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件產品新的核心,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將成為潮流。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要在制造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制造+個性化定制道路 。
而在“工業4.0”計劃的狂潮襲來之時我們更應該理性地看待它:
1)工業4.0在德國也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離完全實現存在諸多障礙,只能被稱作一個“未來愿景”。
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可能已經部分實現了智能化生產,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還有些距離。工業4.0是個系統性工程,創新體系中的各個主體以及各種配套都要跟上,還要有運用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的意識。很多中小企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工業4.0 ,就更談不上建設了。
2)不要過于夸大工業4.0的意義,也不要低估中國的制造業水平。
近些年來,中國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工業生產方式已經不斷地發展,以前提出的“兩化融合”就有“工業4.0”的影子。而且雖然在中高端制造業上與德國日本橫向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縱向來看,中國制造業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我們的中端機電產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兩年在中國對德國的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比已經超過40%。在通訊技術的發展上中國至少已經不遜色于德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中國已經略超過德國。
企業需要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乘著工業轉型之風順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