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沃課堂∣新冠,“沃”來給你好看
起初,這只是一次發燒,一個噴嚏,一聲咳嗽,只是一場看似簡單的感冒,直到它將上千的生命奪去,直到它把每個人「困」住,我們才意識到要將它擊敗需要我們團結齊心,需要技術快速響應,需要從檢出到治療到預防的全面結合。
識別
才能知方略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這個罪魁禍首。
SARS-COV-2 是一種 RNA 病毒,屬于冠狀病毒β屬,有包膜,呈橢圓形,直徑為 60-140 nm。
國家科技部發布《新冠狀病毒(2019-nCOV)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研發應急項目申報指南》拉開了新冠現場快檢的帷幕,指南一共提及了三種類型的產品:
核酸快速檢測設備及試劑,
抗原快速檢測試劑和
抗體快速檢測試劑。其中兩種是免疫學病毒快速檢測。
其中免疫學病毒檢測方法主要有兩種:
◆ 第一種是通過抗體測抗原,抗體表位的選擇上以 S,N 蛋白為主。
◆ 另一種是通過病毒抗原的固相化來檢測病毒抗體,抗原可以通過全病毒裂解液或者靶點蛋白重組表達獲得。
通常來說,IgM 抗體在感染早期出現,IgG /IgM 抗體在感染中晚期出現,并在血液循環中保持較長時間存在,但抗體檢測容易受到血液標準中的一些物質感染并且不同人對于病毒的免疫應答也存在差異,所以抗體檢測必須采用 IgM 和 IgG 同時檢測且通常需多次動態檢測來確認。
從側向流層析產品角度來看,找到合適的抗體或者重組抗原產品是產品開發的第一步,除了需要考慮檢測抗體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外,還需要考慮標志物的選擇,另外
試紙條的工藝也對 IgG/IgM 的檢查有很大的影響。
通常側向流層析試紙條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樣本墊,結合物釋放墊,NC 膜和吸收墊。
Whatman(沃特曼)作為具有將近 300 年歷史的體外診斷專業耗材供應商,可以提供這四個組件的全方位高品質材料,從玻纖到棉纖,再到種類最為齊全的 NC 膜,如下圖示意,這里列出了部分 Whatman 推薦的適用產品,如有更詳細的需求可以聯系我們的區域銷售代表或技術支持。

Fig.1 側向流層析產品及相關推薦
在新版的 COVID-19 診療方案中,
核酸檢測依然是患者臨床確診和康復出院的重要依據,也是接觸者解除隔離的重要判斷依據。
我們知道 SARS-COV-2 是一種 RNA 病毒,它的遺傳物質是核糖核酸,其特異性核酸序列是區分這一病毒與其他病原體的標志物。新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感染患者體內找到該病毒的存在。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核酸檢測方法即第二代實時多重熒光定量 RT-PCR 技術,主要步驟包括樣本采集,核酸提取、目標片段、擴增、檢測等。

Fig.2 多重熒光定量 RT-PCR 技術流程圖
其中 mRNA 的提取試劑盒主要包括
硅膠膜柱式法和
磁珠法,與硅膠柱吸附法相比,磁珠法自動化程度高,適用于大批量樣本的處理。但硅膠柱吸附法提取 RNA 的效率相對較高,適用于微量病毒 RNA 提取。
目前,以 Whatman 高質量玻纖為原料制備的柱式核酸提取試劑盒已經在一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用于柱式核酸提取柱的高純度玻纖和石英產品包括:

Table.1 用于核酸提取試劑柱玻纖產品性能表
核酸檢測雖然是患者臨床確診和康復出院的重要依據,但由于耗時長,一定程度上減慢疾病檢測的速度,免疫側向流雖然測試時間短但靈敏度相較于核酸檢測尚比較低且 IgG/IgM 檢測有一定的窗口期。
是否有方法能夠將核酸檢測的優勢和側向流的優勢相結合呢?
近日,MIT 的 Zhang Feng 團隊提出了使用高靈敏度酶促解鎖
(SHERLOCK)技術,檢測 COVID-19 的方案。
使用合成的 SARS-COV-2 病毒 RNA 片段,能夠在 20 到 200 aM 之間一致的檢測 COVID-19 靶序列。從用于 qRT-PCR 測試的核酸提取開始,在 1 個小時內完成所有的步驟:

Fig.3 SHERLOCK 技術檢測 SARS-COV-2 流程示意圖

Fig.4 不同濃度樣本檢測示意圖
SHERLOCK 技術最早是在 2018 年由 Zhang Feng 及其團隊提出,并在 2018 年和 2019 年相繼發表了論文詳細闡述了該項技術的理論及應用,此技術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檢測思路,也希望能從科研早日進入到臨床應用。
當下,「沃」雖涓埃之力,亦不忘國憂,「沃」們愿意在樣品、技術及供貨方面全力配合客戶,保障客戶需求。
如需要樣品試用,請聯系銷售代表或者技術支持,也可以撥打智薈專線:
800-810-9118(座機)
400-810-9118 轉
2(手機)
聯系小編哦~
參考文獻
SHERLOCK: nucleic acid detection with CRISPR nucleases. Kellner MJ. Koob JG. Gootenberg JS, Abudayyeh OO, and Zhang F. Nuture Protocols. 2019 Oct; 14 (10):2986-3012, doi: 10.1038/s41596-019-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