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全球癌癥患者的數據統計,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新發癌癥患者數排名第一的惡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傳統的乳腺癌治療手段主要分為三大類:手術切除,化療和放療,然而其存在的侵入性和全身性毒副作用,影響患者的治療與預后效果。診療一體化納米技術因其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及高效遞送水平和較好的疾病治療效果,在抗腫瘤藥物設計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然而,現有的納米診療系統對于腫瘤組織的時空特異性效應的局限性,使其高效治療和精準成像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設計解決時空可控的高效診療一體化系統成為納米藥物研究的迫切需求。光動力學療法因其具有時空可控的本征特性,在臨床疾病治療和臨床前研究中應用廣泛。但是,單一療法的使用已不能滿足臨床有效治療癌癥的需求,因此,多模態治療策略成為研究人員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如何制備具有多模態治療功能的單一治療劑給研究人員提出了尚待解決的難題。自組裝納米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契機,其通過將各含不同功能的分子單體,利用共價或非共價作用,一步自組裝形成單一納米藥物。這類自組裝納米藥物通過尺寸效應實現腫瘤組織的有效富集,并在腫瘤部位釋放各類功能單體分子,實現腫瘤的多模態治療。
Figure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 of the Multifunctional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and Mechanistic Actions of the HCNPs in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藥學院于超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自組裝納米藥物,以實現乳腺癌的治療與成像一體化。通過簡單一步自組裝方式,將二氫卟吩e6和氯化血紅素結合形成新型的納米藥物。利用二氫卟吩e6的熒光特性,可實時監測納米藥物在體內分布情況。與單獨的二氫卟吩e6及對照組相比,納米藥物組在體內循環時間更長,并能夠有效蓄積在腫瘤部位且停留較長時間。相關研究結果于6月10日在線發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Figure 2. In vivo imaging and anticancer therapy. (A) 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es of 4T1-tumor-bearing mic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PBS, Ce6, and HCNPs.
其中,納米藥物在小鼠體內的代謝及時間分布成像,均由Vilber小動物活體光學三維成像系統NEWTON7.0 FT100來完成。
NEWTON小動物活體光學三維成像系統,除了可以實現生物發光標記的腫瘤三維成像外,在納米藥物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雙側掃描式脈沖LED光源,多波長且每個波長均為獨立的光源,保證了超高的激發強度和激發均一性。
文章來源Vilber,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小編刪除更正。
* 如需了解更多產品信息,歡迎關注 昊諾斯生物 公眾號或訪問中文官方網站www.herosbio.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聯系電話:010-6483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