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構建局灶性腦缺血模型?
世衛組織《2020全球衛生估計》統計顯示,2019年10大死亡原因中有7個是非傳染性疾病。其中,中風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11%。中風,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60-70%。
缺血性腦血管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建立一種與人腦梗塞類似的動物模型使之適合溶栓治療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卒中又名大腦中動脈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是一種局灶性腦缺血模型,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腦缺血模型。其發病機理與人類缺血性腦卒中表現相似,對于制作模擬人腦缺血模型對腦缺血發病機制及藥物篩選有重要意義。
如何構建局灶性腦缺血模型?
構建局灶性腦缺血模型方式有很多種,栓塞法、線栓法及光化學方法等。小沃今天就教你如何運用 線栓法 建立一個完美的局灶性腦缺血模型。
認識線栓法
Koizumi于日本卒中會議(1985)首次報道了可逆性MCAO模型,解決了大鼠局灶腦缺血再灌流損傷研究的難題。分離暴露頸部血管,從ECA或CCA分叉處插入4~0尼龍線,進入ICA,阻斷MCA起始端及其所有側支血液供應,導致MCA區局灶缺血。一定時間后輕輕提拉插線,有阻力時提示絲線頭端已達ECA或CCA切口處,制做成再灌流模型,不需再次切開頸部。
線栓法分類
目前該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兩類,即Longa法川和Koizumi法。前者是把尼龍線頭端燒成球形,后者在尼龍線遠端徐一層硅酮彈性體(長度5 mm,直徑0.25 mm),便于插入ICA并脹緊血管。Laing對上述兩種方法做了對比研究,發現兩者腦缺血中心區細胞壞死和腦血流改變相差顯著,Koizumi法閉塞效果更好。
線栓法優點
線栓法的優點在于模型制作不用開顱,MCAO效果也比較理想,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能觀察再灌流損傷的局灶性腦缺血模型。
線栓法實操
詳細解說用線栓法建立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的每一個流程,長按圖片還可直接保存流程圖。圖文演示,讓你的動物實驗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