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觀察不同形狀傷口影響細胞的運動方式
瀏覽次數:974 發布日期:2023-5-2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手術刀要改成波浪形?這操作讓傷口愈合提速5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近期發布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論文,利用創新的細胞培養模擬傷口愈合,發現波浪形傷口相比直線傷口,愈合速度提速5倍。有人開玩笑說,手術刀是不是也要改成波浪形了?當然,手術刀不會這么亂改,但不可否認這可能會影響未來外科手術的切口方式。
手術刀要改成波浪形?
水凝膠模擬皮膚環境
要模擬傷口愈合,當然要先模擬皮膚的環境,傳統的培養皿細胞培養是2D貼壁培養,跟生物體3D的細胞生長有很大區別,為此南洋理工大學K Jimmy Hsia教授的課題組使用了帶微圖案的水凝膠做MDCK細胞培養。
MF53-N觀察水凝膠3D細胞培養
水凝膠是一種3D細胞培養平臺,能更好地模擬生物體真實環境,可以用MF53-N等
倒置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MDCK細胞是犬腎臟細胞,跟人類的上皮細胞性質相近,兩者結合可以比一般細胞劃痕實驗更接近真實皮膚。
不同形狀傷口影響細胞運動方式
不同形狀傷口影響細胞運動方式
為了模擬不同傷口形狀,研究人員在水凝膠上做了從30微米到100微米不等寬度的劃痕,有直線劃痕和波浪狀劃痕兩類。使用
倒置顯微鏡10X物鏡相襯觀察成像,記錄試驗后64小時的細胞彌合、重新上皮化的過程,從結果來看,同樣寬度的直線傷口和波浪狀傷口,波浪狀傷口的恢復度顯著更高,大概43小時左右其實就愈合了,而直線傷口60小時還沒愈合。
MS16-H高速相機用于微流控
為了對細胞運動進行數據化測量,研究人員使用了微流控技術和粒子圖像測速法(PIV),使用類似明美MS16-H的千幀級高幀率
高速相機,來進行高速圖片捕獲,并使用MATLAB的PIVlab進行計算。
渦旋式運動
研究發現,在波浪狀傷口上,細胞以一種渦旋式軌跡運動,可以比較快達到愈合,而直線傷口細胞嘗試渦旋式移動似乎會受制于其他細胞,最終呈現為幾乎平行于傷口的直線運動,運動方式的差異導致波浪狀傷口恢復速度幾乎是直線傷口的5倍。
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徐紅梅表示:“與直線傷口相比,波浪形傷口引起的高度不均勻和旋轉運動使細胞有更多機會移動。這使細胞能夠迅速與傷口邊緣相反部位的類似細胞連接,形成橋梁,并比直的傷口間隙更快地關閉波浪形的傷口間隙。”
這項研究有點像經典的細胞劃痕實驗,但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創新,綜合使用了水凝膠仿生細胞培養、倒置顯微鏡相襯觀察、倒置熒光顯微鏡定量分析、微流控和高速相機做粒子圖像測速等實驗設備實驗方法,這一發現可能為加快傷口愈合、減少瘢痕帶來新的思路,對傷口護理、組織修復和美容手術都有參考價值。
感興趣的可以查看PNAS原文:Hongmei Xu et al, Geometry-mediated bridging drives nonadhesive stripe wound heal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DOI: 10.1073/pnas.2221040120
免責聲明
本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字體或文字內容的版權,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權利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站將立即予以刪除,謝謝。
來源:https://www.mshot.com/article/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