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ense石英晶體微天平助力調控Turing結構COF膜實現高效肽分離
瀏覽次數:152 發布日期:2025-5-1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用戶成果|南京工業大學汪勇/張哲團隊Angew. Chem. Int. Ed.: 調控Turing結構COF膜實現高效肽分離

背景知識
Turing結構源于數學家艾倫·圖靈提出的“形態發生的化學基礎”理論,通過反應-擴散機制形成周期性圖案。近年來,這種結構在分離膜領域嶄露頭角,其內部超滲透空腔可顯著提升水通量,但傳統Turing膜因高度交聯的致密孔隙難以滿足分子分離需求。共價有機框架(COF)材料憑借均勻亞納米孔道和可逆反應特性,成為理想候選,但如何在其表面構建Turing結構仍具挑戰。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汪勇/張哲團隊以“Turing-Structur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or Fast and Precise Peptide Separations”為題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相關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通過金屬-多酚化學在聚合物基底上構建多孔親水調制層(TA-Fe復合物),用于調控胺類單體的吸附與釋放速率,觸發“局部激活-橫向抑制”的動力學不穩定性,從而形成外部條紋狀、內部多空腔的Turing結構。
QSense耗散型石英晶體微天平(QCM-D)在此研究中發揮如下作用:
吸附與脫附定量:TA-Fe層對胺單體(Pa)的吸附量達1718 ng/cm²,是普通基底的8倍,脫附速率則降低7倍,證實其可有效減緩單體擴散。
擴散速率調控:通過QCM-D數據,明確TA-Fe層如何通過熱力學不穩定性觸發Turing結構的形成機制。
實驗結果與分析
結構表征: SEM和AFM顯示,Turing型COF膜表面呈現46 nm寬度的迷宮狀條紋,內部含豐富空腔,厚度僅28 nm。非Turing結構膜表面平滑,水通量僅為3.4 L·m⁻²·h⁻¹·bar⁻¹。
分離性能: 水通量提升13倍:Turing型膜達45.0 L·m⁻²·h⁻¹·bar⁻¹,同時保持86.3%的甲基橙(1.5 nm)截留率。
肽分離高選擇性:對分子量3751 Da的利拉魯肽截留率超90%,Gly 6(360 Da)僅36.2%,分離因子高達638,優于多數文獻報道。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首次在COF膜中實現Turing結構的可控構建,突破了傳統膜材料在滲透性與選擇性間的“權衡效應”。通過金屬-多酚層與QCM-D技術結合,為高性能分離膜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未來可拓展至藥物純化、生物分子分離等領域,推動高效節能分離技術的發展。
基金支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24A2083, 22308147)。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