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illa luciferase之底物腔腸素Coelenterazine
CAS 編號:55779-48-1
貨號:luc006
分子式:C26H21N3O3
分子量: 423.48 g/mol
純度:98%
保存:-20°C避光,保存在惰性氣體下
Coelenterazine,在水生生物中(例如海腎、海蜇、水螅等)發現的天然腔腸素可作為很多熒光素酶(包括海腎熒光素酶Rluc)的作用底物,可用于活細胞中鈣離子濃度檢測、報告基因分析、BRET(生物發光共振能量轉移)研究、ELISA、HTS、組織或細胞中超氧陰離子和過亞硝酸鹽的化學發光檢測。
與甲蟲熒光素/熒光素酶系統不同,腔腸素/熒光素酶系統不需要三磷酸腺苷(ATP),因此更便于體內生物熒光的研究。目前研究得最透徹的以腔腸素為底物的熒光素酶來源于海腎(Renilla), 即海腎熒光素酶 (Renilla Luciferase,簡稱Rluc)。 活體成像實驗中除Firefly Luciferase外,有時也會用到Renilla Luciferase(海腎熒光素酶,編碼基因是Rluc),底物正是coelentarizine。作用原理是以腔腸素為底物的熒光素酶在有分子氧的條件下,氧化腔腸素產生高能量的中間產物, 并在此過程中發射藍色光,所發的光波長在 460~540nm左右。發光的波長低于firefly luciferase的,而且特異性也不好。但是,如果實驗設計需要標記兩種細胞(比如一種腫瘤細胞和一種干細胞)或者標記一種細胞一種基因,就需要有兩種可以分別檢測的報告基因。Firefly luciferase和renilla luciferase正好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可以分別用不同的底物(D-luciferin,potassium salt和Coelenterazine)分別激活發光。
腔腸素也是以水母發光蛋白為代表的海洋發光蛋白的輔助因子。在一個以熒光素/熒光素酶系統為基礎略作改變的系統中,水母發光蛋白穩定的結合了處于反應狀態的腔腸素,氧化反應在水母發光蛋白與鈣離子結合后開始進行。這種對鈣離子的反應是不依賴于氧氣的,水母發光蛋白所發射的藍色光的量和酶濃度及Ca++ 濃度成正比。這種特性使得腔腸素可作為熒光素酶、氧氣及鈣離子的檢測試劑。 水母發光蛋白/腔腸素系統與熒光鈣離子指示劑相比,在檢測鈣離子方面具有以下優點: 可檢測較大范圍的鈣濃度 – 從0.1uM 至 >100uM;樣品無自體熒光,背景熒光低于使用熒光鈣離子指示劑;雖然信號比使用熒光鈣離子指示劑弱,但是通過成像儀器可以得到更高的信噪比,因此具有更高的靈敏度。由于水母發光蛋白復合體不會被運輸到細胞外,所以可進行數小時至數天的鈣離子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