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Tag 技術原理及應用介紹
瀏覽次數:61 發布日期:2025-5-13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在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領域中,蛋白質與DNA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探索基因表達調控奧秘的關鍵所在。而CUT&Tag(Cleavage Under Targets & Tagmentation)技術,即靶向剪切及轉座酶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研究手段,正逐漸成為眾多科研人員的得力助手。
什么是CUT&Tag技術?
CUT&Tag技術是一種高效研究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表觀遺傳學方法。它憑借獨特的技術原理和顯著優勢,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大放異彩。
核心原理
• 抗體引導靶向結合
使用特異性抗體(一抗)識別并結合目標蛋白(如轉錄因子、組蛋白修飾標記),隨后通過二抗放大信號。
抗體復合物與Protein A/G融合的Tn5轉座酶(pAG-Tn5)結合,將轉座酶精準定位至目標蛋白結合的DNA區域。
• DNA切割與標記
Tn5轉座酶激活后,對目標蛋白結合的DNA進行片段化切割,同時在切割位點兩端添加測序接頭,直接完成文庫制備。
技術優勢
✔ 高效簡便
無需超聲破碎染色質,實驗流程從ChIP-seq的3-5天縮短至1-2天。
✔ 低起始細胞量
僅需數百至數千個細胞(ChIP-seq需數百萬細胞),適用于稀有細胞(如干細胞、循環腫瘤細胞)或微量樣本。
✔ 高信噪比
背景信號低,特異性結合區域富集度高,減少非特異性結合帶來的干擾。
✔ 溫和反應條件
避免劇烈的染色質破碎和復雜的純化步驟,更好保留蛋白質-DNA天然相互作用。
應用場景
• 轉錄因子研究
用于鑒定轉錄因子在基因組上的結合位點,探究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解析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 組蛋白修飾研究
分析組蛋白修飾(如甲基化、乙酰化等)在染色質上的分布情況,了解組蛋白修飾與基因表達、染色質狀態之間的關系。
• 疾病機制研究
通過研究疾病相關蛋白質與 DNA 相互作用的異常變化,揭示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思路。
• 發育生物學研究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研究不同階段蛋白質與 DNA 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闡明細胞分化、組織發育等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技術流程
分析流程
研究人員使用CUT&Tag,鑒定H3K27me3在染色質水平上的peaks。與ChIP-seq相比,在相同Reads條件下,兩者的Peaks一致,并且CUT&Tag的信噪比更高、背景更低。這一結果充分彰顯了CUT&Tag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優越性。
結果展示
參考文獻:
Kaya-Okur HS, Wu SJ, Codomo CA, Pledger ES, Bryson TD, Henikoff JG, Ahmad K, Henikoff S. CUT&Tag for efficient epigenomic profiling of small samples and single cells. Nat Commun. 2019 Apr 29;10(1):1930. doi: 10.1038/s41467-019-09982-5.